拓展的生命-培训师应急处理常识
发布日期:2019/4/18 11:20:26发布:人众人浏览次数:5255
培训师安全观一:生命高于一切
在基地班越来越少的趋势下,我们很多新老培训师都缺乏多变不稳定的外训安全经验,知识和技能,包括处理能力,很多时候可能会无可是从和让安全更加不可控。
很多的培训师在带班的时候会掉以轻心,轻视场地项目和酒店项目包括外训徒步的安全隐患,殊不知,危险存在于一根倒在地上的PVC管或者徒步的路途中,也有可能存在于小西湖定向路上的一个小石头,作为培训师,作为培训现场的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想的更加全面一些,同时积累在培训场地的安全事故经验,避免出现原因相同的事故。就像不论在做了多少次背摔之后,我依然会在每个学员准备倒下的时候跟学员说:夹紧手肘,保护队员五指并拢头向后仰,注视背摔的背。因为不知道那个“调皮”的学员会在你忘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小心把手肘打开,伤到保护的队员,谨记安全就是拓展的生命。
培训师安全观二:打有准备之仗
无论是外训还是酒店的培训,我个人的习惯是哪怕多背东西,也不想再需要的时候找不到东西用,我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跟灵山外训的时候,虽然天气预报气温并不低,但我还是在背包里装了一件冲锋衣带了一条小的毛毯,虽说是为了自己晚上露营是睡得舒服一些,并且在徒步过程中露营装备都在物资运输车上的情况下,我也把这两样物品带在身上,在夜间迷路的时候,能够拿出多余的衣服和保暖毛毯给到学员,这个时候告诉他们我们故意这样安排的来遮掩培训师的失误,学员的信任度也会要高一些。最终顺利下山的时候即使已经多少知道事情真相但还一直感谢我。有备无患很重要,特别是我们以往认为可以带或者没必要带的一些器械和药品,举例外训中我们需要携带的抗过敏药,速效救心丸,风油精等,包括可能会用到的手电筒和一捆安全绳,安全不仅仅是思考,还需要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而是做到有准备。
培训师安全观三:处置流程很重要
凡是都有意外,意外出现之后,如何合理的处置,不给学员造成二次伤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包括保险的申报流程。
这一点上建议培训师每年安排一次急救培训,最好能再设计一场事故演戏。让所有同事都有相关的经验去应对未知的事故。对于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安全事故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处理流程和环节,不断学习和总结安全技能的重要性和经验的分享,不至于培训师无法准确的判断安全事故的轻重缓急,或者显示出培训师的不专业。
培训师安全技能篇:
一、急救的意义
如果说死亡和纳税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两件事,那么第三件事就是创伤——美国著名创伤专家瓦尔特
伤害发生后,什么时间最危险?第一个小时
伤害发生后,伤者在什么路程范围内最危险?87.8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急、危、重症死于原发病小于10%
二:具体内容
一、日常轻微伤痛处理
1、蚊虫叮咬
花露水花露油作为主体香料,配以酒精制成的一种香水类产品。花露水是一种夏令卫生用品,具有提神醒脑、去痱、止痒之功效。花露水的主要原料有酒精、香精、蒸馏水,并辅以少量螯合剂柠檬酸钠、抗氧剂二叔丁基对甲酚等。
风油精是用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风油精是药准字浓缩型的药材,可以少量口服,花露水是卫生用品严谨口服。
2、流鼻血
鼻出血时仰头,非但止不住鼻血,反而会导致鼻血被吸入口腔和呼吸道。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4~8分钟,或用浸了冰水的棉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如果这些方法仍不能止血,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抽筋(肌肉痉挛)
抽筋:学名叫肌肉痉挛,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发生在小腿和脚趾的肌肉痉挛最常见,发作时疼痛难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时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长时间不能止痛,且影响睡眠。腿抽筋是最常见的小腿肌肉痉挛,表现为小腿肌肉如腓肠肌突然变得很硬,疼痛难忍,可持续几秒到数十秒钟之久。
形成原因:①寒冷刺激②过度疲劳③骨质疏松④睡眠姿势⑤身体缺钙⑥肌肉收⑦出汗过多
解决方法:
脚抽筋:
1)、尽量把抽筋的脚用力绷直,不是向下,而是五个脚指向上,然后身体前倾,努力用双手去拉伸抽筋脚的脚大拇指,腿不要打弯,否则不会起到效果。这样用力拉,坚持一两分钟,抽筋的症状就会消失
2)、坐在抽筋人的对面,然后双手拉在一起,用自己的脚对对方抽筋的腿的脚掌心相对,然后自己的脚用力地压对方的脚指。让对方抽筋的腿保持伸直,这样也很快地减缓抽筋。
腿抽筋:抽筋的时候,也可以用没有抽筋的腿单足立,然后把抽筋的腿往后弯过来,靠向大腿处,接着用双手伸到身体后面,抓住抽筋那条腿的足部,用力往上拉,这样,也能很快地缓解抽筋的症状
4、中暑:
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中暑先兆 :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重症中暑 :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 热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2) 热痉挛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3)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处理措施: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 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 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预防措施:
1、出行躲避烈日,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二、严重情况应急处理办法及救助物品使用
蛇虫咬伤
蜂蜇伤
夏秋季节外出野游,如被蜂蜇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假如蜂毒进入血管,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急救措施:
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在毒虫中,惟有黄蜂与众不同,其毒素为碱性,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因此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可以吃点抗过敏药。
2.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来中和毒素。
蜈蚣咬伤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应急处理 :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要速到医院治疗。
蝎子咬伤
蝎子属蜘蛛纲,蝎子螫刺人时,由毒腺分泌毒液进人人体,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
应急处理 :
蝎子的毒呈酸性,可以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涂在伤口处,如果有蛇药的话。用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没药也可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蛇咬伤
一般如果是毒蛇咬伤的伤口上有两个大而深的印牙痕,一般牙痕是“单数”的则为无毒的蛇,而是“双数”的则是毒蛇咬伤。而被毒蛇咬伤则几乎无疼痛感而会感觉有麻木感,属于毒蛇所咬伤的而伤口。有些较为恶毒性的蛇一般在6-48小时内可能会导致人死亡。所之,只感觉到伤口有疼痛感还带有肿胀,这一般属于没有毒的蛇所咬伤。
A、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慌张、不要跑动,以免毒液快速流向全身;
B、立即用鞋带、裤带、手帕、绳子等绑扎伤口近心端,即上端,以阻断毒素向上扩散。
手指被咬伤,可扎在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扎在肘关节以上。
足趾咬伤扎在趾根部。足或小腿咬伤扎在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扎在大腿根部。一般绑扎部位距伤口5~l0cm处。
绑扎的目的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淋巴管回流,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因此绑扎不要太紧,只达到阻断静脉回流即可,每隔20~30分钟左右放松1次,每次放松l~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引起肢体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或服药半小时后取下绑扎带。若无条件进一步处理,则急转院治疗,否则应行清创排毒。
心肺复苏术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2、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3、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4、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分钟后还是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注意事项: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
5、单人施救和双人施救的比例。单人施救时,每做15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双人施救,则是每做10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
停止心肺复苏的指证。在施救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